“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中华古籍,是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
2018年7月15日上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学工办主任、团队指导老师公衍峰的带领下前往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实践工作进行初步了解,准备相关活动事宜。初步熟悉工作后,7月16日上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团队指导老师熊文军带领着团队成员前往古籍保护中心正式开展工作,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乔红霞老师、负责古籍修复工作的黄文锋老师及相关古籍保护工作者们热情地接待了团队实践志愿者,古籍保护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首先,乔红霞主任对实践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详细介绍了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沿革与职责,还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切身体会。在简短的介绍后,乔主任重点向志愿者们讲解了著名语言学家、文物收藏家乐嗣炳先生在抗战期间收藏保护古籍文物的事迹。乐嗣炳先生积极投入文化战线的抗日活动,倾全家之力收购文物和古籍,并在建国后向多地博物馆进行无偿捐赠。乐老对文物进行抢救性收集和转运的精神以及“为国收藏,泽被后代”的大爱情怀,令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也深感敬佩。讲解结束后,乔主任对志愿者们提出了实践工作的几点要求和希望。团队指导老师熊文军随后指出,希望实践志愿者们能吸取往届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往届优秀团队成员为榜样,在古籍保护实践中充实自我,增长见识。公衍峰老师也指出,古籍保护是我们学院的特色实践活动,希望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海南省内的古籍文献进行调研,开展相关合作。双方在热情融洽的氛围中正式开启了本次“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紧接着,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实践志愿者们有序开展古籍修复、文献加工、展馆讲解、汉字记忆等多项工作。负责古籍修复工作的黄文锋老师向志愿者们简要介绍了古籍修复的主要材料、工具、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志愿者进行了线装书的制作与修补。在汉字记忆工作区,志愿者们发挥自己的书法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读者用毛笔抄写《千家诗》、《古文观止》等经典,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在宣纸上铺展开来,留下了许多散发着墨香的优秀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和读者们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积极响应,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主动继承、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三载古籍路,拳拳赤子心! 古籍保护社会实践项目已经经历三年之久,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所有人努力的成果,青年志愿者作为古籍保护的生力军和继承者,应肩负起责任,积极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宣传与发展,为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文|“古籍丛中一回首”实践团队
乔主任讲述乐嗣炳先生事迹
活动现场
乔主任对志愿者进行工作指导
团队成员在进行书法临摹
“古籍丛中一回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