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承此理念,四十余载薪火相传,渐成人文荟萃之地。


【院史沿革】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一、学科奠基期(1988-2004),以1983年创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底,于1988年正式组建文学院,确立中国语言文学核心学科地位。二、学科融合期(2004-2022),2004年更名为人文传播学院,形成文学与传播学双轨协同发展格局。三、学科鼎新期(2022- ),响应国家“新文科”战略,2022年实施第三次学科重组:新闻传播学科独立建制,原文学院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哲学学科点)深度整合,组建新人文学院,进而构建四维学科体系:1. 主干学科群: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国际中文教育。2. 特色培育方向:东坡班、创意写作班、人文学博雅实验班。3. 交叉研究集群:统筹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资源。4. 四大研究矩阵:中外古传经典研究、现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东坡文化传承与海南历史文化、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比较研究。


【学科体系】

中文系发端于院史之源,早在1983年海南大学建校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便应运而生。如今,中文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批),涵盖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字学等6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13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2016年晋升为特色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等4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

哲学系肇基于1992年曹锡仁教授创建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在萌萌、张志扬、陈家琪等著名学者推动下,获批外国哲学硕士点。2017年,升级为海南省唯一的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外国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4个研究方向,兼及宗教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社科中心设有“南冥讲堂”“南冥人文学术沙龙”“南冥观影会”“南冥哲学工作坊”等系列学术活动,拥有《启示与理性》学刊作为学术平台。

历史系于2024年正式成立,其建设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发展需求,依托海南岛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禀赋,致力于构建独具特色的历史学科。历史系以“立足琼崖、经略南海、贯通丝路”为发展定位,以中国史、文物学为核心架构,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文物保护与利用五大方向,围绕海洋文明、黎族文化、华人华侨、红色文化等命题,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历史文化研究高地。

国际中文教育系2024年应海南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创设,凭借海南自贸港的战略优势,依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点,专注培养精通双语双文化的高层次人才,同步开展留学生语言文化教育,着力打造“理论-实训-认证”全链条培养模式。作为泛南海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深化中国-东盟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以文明互鉴推动自贸港建设全球教育合作示范区。


【师资力量】

经过多年精心营建,学院已打造出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梯队完善、学历学位较高、研究能力卓越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讲师27人,教师队伍博士比例达90%以上。学院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等4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以及海南省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超百项,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著作150余部。


【院史名家】

在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院史名家们开辟的学术路向、奠定的精神底色、陶铸的思想品质。

1.首任院长周伟民教授与夫人唐玲玲教授,以《海南通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海南金石概说》等开创性研究,奠定海南历史与文化学科根基;并以《东坡乐府研究》《东坡乐府编年笺注》《苏轼思想研究》等著作,开启了海南东坡研究的先河。

2.社科中心创建者,政治思想史家、中国问题专家曹锡仁教授将他在《幻想与现实:中国道路》《文化传统及其重建》《文化传统及其现代命运》等著作中关于“中国问题”的思考,推进到“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比较中,彰显出“南海文明”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独特文明品质,为破除西方殖民话语、构建文明对话理论提供了新范式。

3.海南大学哲学学科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真正具有原创思想的思想家”张志扬教授,以“地球人类历史第一档案”和“古希腊开端的西方历史命脉:启蒙救赎(救亡)连环劫”两块“碑铭”,为哲学学科“立范”。其《渎神的节日——这个人在放逐中寻找归途的思想历程》《西学中的夜行》《偶在论谱系》《知其白守其黑——西方历史中的白与黑》等著作,勾勒出这位思想者在西学的夜行中“知白守黑、归根复命”的艰难思想历程。

学院历史上还拥有如许众多闪亮的名字:萌萌、陈家琪、鲁枢元、叶舒宪、麻天祥、余虹、耿占春、张三夕、韩少功等。他们以思想承学脉,立著述传薪火,秉风范证斯文,共筑学院绵延之精神谱系。


【学术平台】

学院构建教研融合体系,逐渐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国际传播”三位一体格局:现辖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及六大省级科研平台: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网络文学研究院、韩少功创意写作中心,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

目前正在筹建三个省级新平台:典籍与文化研究中心、中俄哲学与文化研究基地和环南海文明互鉴与数字人文实验室。


【学术交流】

学院定期举办冬季小学期,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和业界专家来校授课。学院依托社科中心“南冥讲堂”建设“南溟人文讲坛”,广邀著名人文学者来校讲学,迄今已近百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学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学院还与美、新、日、韩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交流访学,保送研究生至国内“双一流”高校已成常态化培养路径,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人才培养】

人文学院深切意识到,近百年来,中国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化解西方文明挑战。21世纪的中国学术若要有所成就,涵养未来中国学术的底气,就要努力陶铸“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人文学院本科教育以“核心经典课程”为纲领,立足中西传世经典的深度研读,贯通文明脉络与时代精神,致力于构建融通性知识体系,为学生锻造兼具哲学思辨、历史厚度与全球视野的人文底蕴。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社团“国学社”连续举办“海南高校第一届汉服巡演”专场晚会、“纪念孔子诞辰文化活动周”等传统文化活动,在省内产生广泛影响。以“唤醒诗意初心,传承文化基因”为主旨的“四月诗会”,更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汉语志愿者项目累计培养200余名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推动汉语文化走向世界。

学院还通过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名企参访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信心,做好准备,为毕业后实现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因具有更敦厚的人文教养、更广阔的文明视野、更突出的工作学习能力,人文学子广受社会青睐。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含考研率)连续五年保持90%以上,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教学资源】

学院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实验教学平台,总面积达400平方米,配备价值近300万元的专业设备,构建起“教学-科研-测试”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为汉语言文学、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赋能与科研保障。平台功能分区明确,涵盖以下实验室及功能:汉语言视听说实验室、语言学实验室、留学生文化传习实验室、语言信息处理实验室、海南大学普通话测试站等。通过各功能区的协同运作,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多层次的实践与研究支持,有力推动了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此外,学院还建有校院共建图书资源体系,包含4万余册专业书籍和百余种学术期刊,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与研究资源。


【发展愿景】

秉持“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的发展理念,学院设定四大发展目标:1.创建与海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人文学科,2.打造自贸港文化建设高端智库,3.营构中国南方独具地缘特色的文史哲人才培养高地,4.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人文学术交流平台。

展望未来,学院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教育使命,勇于面对挑战,书写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篇章。


南冥者,天池也。天池何在唯鲲鹏知焉!人文学院诚邀天下英才贤士,以南海战略与自贸港建设为时代坐标,聚焦文明演进核心命题,贯通文化遗产诠释与当代价值重构,着力探索人文学科前沿范式。通过跨文明对话机制建设与知识生产体系创新,致力于培育兼具本土根性、文化自觉与人类命运关切的新人文研究范式,为文明传承提供学理支撑,为技术统治时代注入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