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我们小组中的各个成员便立足于自己家乡,“满怀野心”的想通过自己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初步了解我们远行唯一的精神“行李”——方言和乡音。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研,可以初步缕清家乡方言发展的脉络,了解乡音的“前世今生”。在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材料整理之后,今天,我们想带领大家一起走入我们调研的第一站:素有“中华古铜都”之称的南方小城——安徽铜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铜陵市志》1994年9月第一版],介于北纬30°45′—31°09′、东经117°35′—118°09′之间,总面积3008平方千米。铜陵市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市区北界直接以长江干流为界,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通达南北,连贯东西。如此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使得铜陵不可避免的成为移民汇集的重地之一,这也为铜陵地区方言的形成提供先天条件。
7月17日上午9点,随着铜陵市市立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到来,我们方言调查的第一站正式开始了!我们所前往的铜陵市市立图书馆为新馆,开放于2016年。但新馆将旧馆中的有关资料,特别是古籍资料都做了复本制作和电子扫描复制工作,解决了我们所担心的由于新建而导致资料不全等问题。
进入图书馆后,我们根据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系统来到图书馆三层,在那里保存着有关安徽省铜陵市历史变迁的纸质和电子版史料。我们先按照书架上的图书分类找到了纸质版的地方志和相关研究作品。我们寻找到了《徽州文化史》和《中国地方志集成》。通过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找到了明代嘉靖年间的铜陵县志和1993年编写完成的铜陵市志。图书馆提供了免费的下载服务,这为我们进行细致研究提供了方便。
拿到第一手材料后,我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材料整理工作。我们先将当地的一些特有的方言表达和词汇进行整理,然后再请我们调研小组中本地同学帮忙,完成了录音工作。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从方言分类的角度上看,铜陵话属于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铜陵话,是铜陵地区的土著方言。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作为土著方言,在当下的铜陵社会中却仅仅在铜陵县这一县级单位使用,而且大部分铜陵本地人却很少使用本土意义上的铜陵话,甚至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一般使用意义上的“铜陵话”则应当指的是江北话。江北话是19世纪末以降多层次的江北移民所带来的客籍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主要分布于铜陵市区、部分沿江圩区、大通镇等地。究其原因应当是19世纪的太平天国兵燹使皖南地区的土著人口锐减,战后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涌入城区和部分乡镇,极大地改变了本地区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带来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话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条件下反客为主。
暑期社会实践方言调查团队
2018年8月2日
安徽省铜陵市图书馆外景
书架上的《徽州文化史》
电子版的1993编写完成的铜陵市志截图
队员现场整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