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制作组/中华再造善本整理组
姚亦琦
(一)
余处幽篁兮,愿终不见天。为后来者,路险难兮而上。入此墨香满室,日不得闲亦无忧。
初至此古籍保护之所,真是处处令人欣然。曲径通幽处,一方长廊,隔开了世俗烟火,只余书墨飘香。木制的长廊,两侧镂空的雕花木格窗,阳光浅浅淡淡,透过窗,落下古色的剪影,是温柔沉静的岁月时光,一如我们遇见古籍的模样。
搬运、找寻、排序、编码、上架,每一项从细节到大体、从过程到结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大家的齐心协作下尽善尽美地完成。整理的主要内容有《明代编》、《清代编》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等部分,为了它们未来能被有效地利用和寻阅,我们将其划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进行统筹规整,最后上架存护。
犹记初见屋中善本堆落满地的惊艳与欣喜,只是看着这一册册、一页页、一句一字,心就无言沉静下来,有着无尽的耐心去为其付出,此种热爱,非亲历不能体会。中华曾经的书册,如今的古籍,是历代先人在岁月长河中用沙砾打磨出的结晶,在后来者居上时熠熠生辉,为我们留存每一分过去的记忆,用以未来的照明。任时光荏苒,汗青不变,竹帛不改。让曾经的书册都能完好地留存为如今的古籍,为世代后人可见可阅可读,是所有古籍保护者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团队心之所向。
善本上架之前,打开木柜,每一层书架干燥整洁,静置着几个蓝白印花的香囊,有淡淡的药草香气弥漫开来,对古籍拳拳爱护之心可见一斑,此种与尔相通的心意随着沁人的药草香气一起蔚然心间。一个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努力是成就,一群人完成一件事情的努力是幸福。我很幸运,因为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团队,有机会能与我所爱的古籍为伴,为我所关切的古籍保护事业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也很幸福,能与这么多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古籍保护的道路上携手同行。因为热爱,辛苦,亦能是幸福。
我希望也相信着,这条路上不止有我们团队微薄的力量。从国家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到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中心再到我们这些衷心热爱着古籍保护事业的青年大学生们自发的努力,古籍保护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
古籍丛中一回首,经史子集几春秋?与君同行九曲路,传世薪火千载留。
(二)
世间珍美千万,古籍可为最珍之一,而此间珍贵中,线装书又可为其最美之一。今日能随着老师,伴着团队一起领略线装书制艺之美,实乃吾幸,得之悦然。
我本以为最美的文字和表述才堪配今日这场体验之风趣韵味,然却因此处处无法落笔成文。细细回忆品味一番,方才惊觉,哪怕用最朴实简单的语言将制作过程平铺直叙出来,也难掩古书制造工艺千百年来的沉淀之蕴,在此便先简单描述一番。
入手是一沓已经压过、沿中折叠好、平整的白宣,对待这般细腻的存在,让人也不禁珍之重之。将分好的一小沓宣纸沿对折一边靠桌面立起来将其敦齐,再用压铁压好,置于厚木板上。另取一些裁纸余下的“废料”,切成合适的三角大小,制作纸钉。以我们所制作的书的大小厚薄来说,一本书,两个纸钉即可固定。然后用尺子丈量宣纸,进行取点和钻孔,具体要视所要制作的书本大小而定。钻孔的地方位于折叠齐边的对边,且距边沿有少许距离预留便以粘浆糊。此时将纸钉沿孔钻入,尖尖相对,用锤砸平,剪去纸钉多余部分,宣纸便算是固定好了。如果一开始的宣纸并非合适大小,那这时便可对宣纸进行二次裁减了,需要注意的是,折叠的齐边是作书的内页,在整个过程中都不可对它下手,应敬之远之。
接着便是选择书皮,根据宣纸大小裁剪,再以纸钉所在边为书边,用浆糊将两面书皮沿边粘上。后便是在沿边宽十分之一那条线上开始取点,分别取长十分之一、十分之四、十分之六、十分之九处钻孔。最后取书长六倍多些许的线,从往下数第三个孔进行顺势的穿针引线,结束后打结固定好,用裁余的纸在封面上做一个空白的书目粘上,一本简易的线装书便是大功告成了。
对于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来说,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单单是将宣纸敦齐的一步,我们往往都觉得差不多齐了时,他们总是会贴近纸张,指出微不可见的不整;裁纸也非简单的一刀划下,而是沿着尺子轻轻滑动,几乎时一层一层地在切,很是考验人的耐心和细致;裁剪书皮时更是精确到分毫,书皮和宣纸的大小一致得仿佛是机器操作的一般,显得书册极为妥帖平整。谈这些并非在抱怨线装书的麻烦,而是真心在表达我对古籍保护中心的老师们的敬意。“十年磨一剑”,老师能给我们演示得这般灵巧,掌握我们所难以掌握的本领,皆是熟悉了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次的结果。这时他们的工作,亦是他们的事业,更是他们的热爱,还是他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
热爱让你开始,责任令你坚持。一次的制作体验可能充满趣味,能够吸引你开始,然而同样的事情做千万次,就并非一时热爱所能维系,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方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坚持。自行背负着责任的他们,都是我们中华的“匠人”。从古至今,若不是这类“匠人”的存在,哪来书墨飘香现今,哪有芳华流传于世?中华古以造纸术发源地闻名,千百年来,雕版书的装帧从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到包背装,再到后来的线装书,直至现代意义的平装书,源远流长。开始的几种装订形态基本已退出了实用阶段,唯有线装书还残留于书店和图书馆的角落,作为古老文明的象征。拥有这般悠久的生命力,这种装帧本身的实用性和艺术魅力固然是原因,但同时也离不开“匠人”的精心呵护和真正心静的阅读者的偏爱。现如今,线装书是古籍的代名词,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制作工艺与保护工作,皆是我们古籍保护事业中的一部分。体验简易线装书制作可能只是在古籍保护的路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可是所体会的、所收获的却是为未来的一大步日积月累地做着准备。
因为热爱,我来到了这个团队,开始了古籍保护事业,摸到了其门槛,却只徘徊不进;而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让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一项热爱,更是一种责任,保护古籍,亦是在守护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根。如今我心甘情愿负起这份责任,踏入这扇门,将这项事业坚持下去,哪怕实践结束,吾身责任永负。希望未来某天同样经过千百次锤炼的我,能够成为老师这般的“匠人”们中的一员,世世代代,护佑中华此间珍美。
愿君心似我心,古籍保护路上,有你同行。
线装书制作组
陈雨佳
迎着崭新的太阳,我们也接到了新的工作安排。今天任务是学习制作线装书!顾名思义,这也是古籍修复的后续步骤需要掌握的技能。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们一行人跟随老师走入指定的房间。老师先向我们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关于线装书的发展历程和装订方法,得知了这些,我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巧妙。
接着,就是最精彩的环节了,老师一步步教我们制作线装书。沿着宣纸上的折痕轻轻抚摸,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些画面,那是古人在日光下、在书桌前专心制作书籍的画面,穿梭千年的时光,我依旧能感受到纸张上的余韵。接着,我们随着老师的指导开始制作小钉子,这是用来固定纸张的,古人的思维如此巧妙,一针一线,一纸一尺,都能制作出意想不到的物件来。经过打孔、装钉子、裁剪、制作封面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将进行最后一个步骤。别看这前面几个步骤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都是慢活细活,在这段安静缓慢的时光中,恰恰最能感受到时光的温柔与舒适。
最后一个步骤,便是用针线穿过小孔将书装订起来。一针一线,满是心血;一针一线,皆是情怀。最后,大家都将线装书制作完毕,看着自己的成品与古籍大体相同,心中满是喜悦。这次特殊的体验也会成为我珍贵的一段记忆,小心珍藏。
中华再造善本整理组
张月和
从小到大我听到过不少形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词语,但是每每读历史总是单独一本或几本书籍摆放在面前,直到今天正式参与到古籍保护的活动中时我才从感官上有了直观的认识。
四千多册中华再造善本,这仅仅是明清时期部分古籍的影印本,每一套都不亚于辞海大小,分类、排序、整理、上架,繁杂细碎的工作带给我身体上的劳累,但却在我的胸膛中引起了关于民族国家的熊熊自豪之情,因为那其中包含着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折射出了积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它们都被妥善的保管在最幽静安全之所在,等待后人的翻阅和缅怀。
在弥漫着纸墨书香和药草味的房间里,心仿佛都被历史的厚重所感染,慢慢沉静下来,手上的工作有条不紊,偶尔会有几声惊叹,不用问,那一定是发现了一本名字特殊的古籍善本。休息时,我们总会随手拿起身边某本感兴趣的书籍,说不定就会发现从前在课文中背诵过的文章选段,找到熟悉的部分总会让人精神振奋,就像是沙漠中行走的旅人突然发现绿洲一样。其实一点也不错,今人的许多创造都来自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这些崭新的中华再造善本就像是又挖开了一口甘甜的水井,清冽的井水从此惠及更多渴望被滋养的人。
古籍保护,功在当代,利在春秋,今时今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被记录下来,我们总会留下一抹身影存在于几十年之后人们对于古籍保护的谈论之中,这就是今时今日我们付出的意义所在。
中华再造善本整理组
崔嘉慧
我们这些天翻阅了经史子集,闻过了木叶芳香,将那些书籍分门别类放好,为它们贴上标签,将它们小心规整,这些步骤一步步做下来,让我更感到感动和欣喜,也感激能和这些珍贵的古籍有接触和见面的机会。
在抚平古籍的一页页褶皱时,那些泛黄的带着时光味道的书页引起了我的一阵遐想,它们静静躺在木制的书柜里,让艾叶的味道不断浸染,书柜的门开了又关,书柜前的人来了又走,换了一批又一批,有时它们被小心翼翼的捧出,纸页被小心的捻起,前人的智慧又穿越浪漫的时空,来到世人的面前,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用手指缓慢的划过那些名字,《西清古鉴》、《庚子消夏记》、《飞鸿堂砚谱墨谱瓶谱炉鼎谱》……这些厚重的书籍涉及各门各类,各行各业,仿佛一个大大的古代江湖,将所有沧海遗珠都汇聚起来,没有所谓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能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重要的珍宝。
书籍会生长,也会死亡。将它们再次带到世人的面前,精心地呵护它们就是保护它们的寿命,正是因为有着所有的过去,我们才更要歌颂这个世间歌颂尚少的宝贵文化,青山总不尽,我们要成为一个镜子,更要成为一个照亮来者的光。
感谢这次的机会让我能和这些珍宝相遇,让我能有机会感受它们的熏陶,也让我能有机会能和这些志同道合的优秀伙伴一起工作。
中华再造善本整理组
刘睿雅
对古书的好奇,始于寒假的那一次旅行。寒假期间,我去到了宁波的天一阁,那座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面对那册册展览的古书,发黄的扉页,心中除了感慨文化的传承流转千年,生生不息,一种想要更进一步了解古书的想法也随之而生。希望去探索《南史》中“成败相因,理不常泰”的道理,去感悟《后汉书》中“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的劝诫。而这一次古籍保护的社会实践,恰好给了我一次与古书近距离对话的机会。
在最近几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古书整理、装柜,书籍检索目录制作、序号排列等工作。在药草香气与书香交杂的藏书库中,每天与书卷作伴,好像书本搬运的工作也没有想象中那样费力,原本单调的整理、表格制作工作也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了。将一张张写有书籍编号、柜号的纸条轻轻塞进书籍中,仿佛在对这本书说:“嘿,这是发给你的火车票(起点写着很远的从前,终点写着未知的往后。)要好好保管这张车票哦,否则下次再见时,我们就找不到你啦,我们就不能去车站迎接你啦。”英国作家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行驶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地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是啊,书籍帮我们守护了一片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守护,传承这份宝藏。
希望在未来几天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更加丰富的古籍保护活动,学习到更多的古籍保护知识,为古籍保护,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