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遥远的北京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几乎每天都有的话剧演出,一场不NG的表演,真真假假的出戏、入戏,多迷人。当我在这里时,票价又让我望而却步——年轻的坏处就是有颗文艺的心但是没有挣到文艺的资本。后来单位作为媒体方得到大学生戏剧节的活动票,我分到一张是来自海南大学海棠剧社的剧目《常规与例外》。年轻没见过世面的好处就是:容易满足容易高兴,我期待的大幕终于要拉开。
有人可能嫉妒我二十几岁,我却也在羡慕有一群孩子的十九岁。我对着话剧票摸摸钱包犹豫时,他们却已经站在了舞台上,悄悄拉开了帷幕。一张大白布盖着高高低低的桌子、椅子或者箱子,像是封尘的一段历史即将被打开。灯光打开时,他们喊:“我们特意请求诸位,莫把每时每刻出现的一切都当成顺天合理的事情!”
他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商人企图霸占石油,并以典型的奸商嘴脸一路上虐待为他带路的向导和苦力。向导被逼走,苦力在沙漠中把自己的水壶递给商人时,商人以为苦力要拿石头砸死他,而开枪打死苦力。苦力的妻子和商人对薄法庭,而法庭的判决却是商人无罪,法庭认为像苦力这种人只会有一种纯粹的理智,那就是在有水时防止被夺走。是的,这种思想局限、头脑简单、只顾眼前利益的人要报复折磨他的人,这似乎也是合情理的。
剧目结束时,人们悲伤的唱出他们的结论:“在他们写的法律里,人道就是例外,谁要是同情别人,谁就要受害。要警惕每个这样的人,他表面看来十分友爱。快拦住另一个人,他总是以助人为乐!有人在你身边受渴,快把你眼睛闭着!有人在你身边呻吟,快阻塞你的耳朵 !有人向你呼救,快停住你的脚步!谁忘记了这个,谁就要招来痛苦的啊!看他给一个人水喝,但他是把水给了一只狼。”
在话剧之后的交流中,当大家得知海棠剧社的导演陈传威只有十九岁时,响起一阵惊叹和掌声。这部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60年代的戏剧《常规与例外》经过一个19岁孩子的改编,来到大学生戏剧节的舞台。我也赞叹和佩服一个“小孩”能有这么深刻的思考、对经典剧目把控很好的能力,但是我更觉得,或许我们该抛弃先入为主的所谓“常规”:十九岁,做这种思考不再算是“例外”了。有资深话剧爱好者质疑他们台词的“过分朗诵腔”,弊端很明显是角色情绪表达不到位,不过却也有另外的美感。“我们也意识到演员的过分朗诵腔,我们做出过很多努力和改变,但是都不是很理想,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继续解决的地方。”陈传威这样解释。
现场有位老导演给《常规与例外》做了很专业的点评,并且亲身示范了一段布莱希特的表演风格。陈传威说:“感觉受益匪浅,非常震撼!我们从前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更专业、更深入、更全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也是我们以后不断追求的方向。而评委前辈现场的即兴表演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于我们大一、大二年纪的学生来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年轻的导演在与观众交流时,难掩紧张和青涩,我想等到他二十九岁、三十九岁的时候再和观众交流时,他一定能好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的最后,这个来自海南的剧社说:希望有更多的话剧、演出等等文艺表演常来海南,我们很需要多接触和学习。市场经济下,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这也是当年在二线城市的深切期盼啊。他们说最喜欢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沉淀的历史,这喜欢中其实更带着羡慕。之后的另一出话剧上我又碰到了陈传威,他想多看看别人的表演,他还给了我两天后的另一场戏的票。他的同伴在表演完基本都回家了,他依然留在这里,要看完所有的表演。于是,我看了三场话剧,我只能记得十九岁的陈传威。
对话海棠话剧社 陈传威
1、北京之行你有哪些感悟?
感悟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感悟是我看到了一部话剧的背后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有很多酸甜苦辣,这使我更懂得了感恩。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奔波劳碌、耐心指导,也感谢演员们的坚持和理解。当然,我也看到了自己和其他优秀团体之间的差距,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另外,很羡慕首都浓厚的话剧氛围,极高的观众素质……2、你认为导演是个怎么样的角色?团队领导者?
其实我理想中的导演应该是汇聚大家思想的总结人,让每个参与者的优秀思想都能在剧中体现出来,激发演员潜质的挖掘者。个人认为,导演也是剧组中压力最大的人。3、大家会很听你的话吗?
有些时候,有些人听,有些人不听;有的人,有时候听,有时候不听。大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当各自的思想特别强烈的时候就不听了。
每个剧组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的团队也不例外。刚到北京演出前一天的时候,演员和我之间产生误解,一度导致关系很尴尬。但是演出之后,关系慢慢好转,之后也有过解释。但是到目前也没有彻底解决,不过我相信随着我们都在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不久之后会慢慢理解对方、谅解彼此。4、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话剧的?在读大学前对这方面有了解多少?
2012年,刚上大学的时候,去上海参加比赛,看到其他演出团体的精彩演出之后开始真正喜欢话剧的,他们的表演让我觉得舞台上的话剧很吸引人,很有意境。
大学前几乎一无所知,因为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记忆中只知道话剧这个东西只有北京上海比较流行,而且跟电影相比一点也不赚钱。5、你在大学期间都获得过哪些奖项?你最看重哪个?
奖项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有一些,比如中有“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优秀剧目奖和“第十二届北京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的最佳舞台设计奖和优秀剧目奖,还有就是学校的一些文艺积极分子和艺术贡献类的奖项。
我最看重的还是北京的优秀剧目奖吧,毕竟那个剧目(《常规与例外》)包含了我们剧组所有人的心血,我是看着她一点一点长大的,跟自己的孩子一样。6、你所拍过的、参与过的有哪些剧?
去上海参与比赛的是短剧《故去的亲人》,还有帮“肯德基曙光基金”的晚会排的小品《魏国书店》和话剧《快跑,时间!》(原创),去北京比赛的剧目《常规与例外》以及现在正在为海南省高校禁毒联盟排的公益禁毒原创话剧《泥沼》。7、你自己会去参与表演吗?
会的,一方面是自己喜欢表演,另一方面是在我身边现在喜欢话剧的同龄人较少,有时候不得不自己当演员。
8、喜欢自己原创还是更喜欢翻拍经典?
没有觉得更喜欢哪个,各有各的好。对于时间较长、人物较多的剧目,我更喜欢翻拍经典,由于我目前这个阶段知识储备还很不足,自己原创的剧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和漏洞,总感觉有力气使不出来,有时候排到一半就一头雾水,会耽误演员的时间,经常改来改去,演员的情绪也会有问题。
但是对于时间长度比较短、人数少的剧目而言,我就喜欢原创,这样容易及时调整,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剧中体现出来。9、如果让你无拘束的创作,你会写或者排什么题材、什么话题的内容?
由于我生长在农村,我内心中更喜欢排一些通过边缘人物的行为举止来表现我自己认为的社会真相的话剧,喜欢接地气一些的、能够反映我从小生活的那个环境以及普通观众能够有共鸣的话剧。10、你最喜欢的演员、导演、剧目分别是什么?
在海南很少有机会看话剧,很多时候都是在网上看视频。在网上看的话剧视频最多的就是表演工作坊的话剧,所以最喜欢的演员是金士傑,导演是赖声川。金士傑的表演特别具有感染力,能够深入观众内心,比如在《红色的天空》最后快结尾的时候,金士傑坐在凳子上等待人生时间走完的演出实在太棒了。
而赖声川导演无论从其思想上还是创作方式上都是一座灯塔,值得无数人去学习和瞻仰。我喜欢很多剧目,因为我每看一个剧目都能从中学到很多,所以就没有最喜欢。但是《全民乱讲》里边快到结尾的时候,女演员歇斯底里地唱《红豆》的桥段让我常常眼眶湿润,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桥段了。11、你大学生活课余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最喜欢、最常做什么?
大部分课余时间主要就是排话剧,主要在晚自习后。其他白天课余的时候就和很多同学一样去图书馆自习和打打篮球,上网,偶尔睡睡懒觉玩玩游戏,周末如果不排戏就邀上几个朋友出去走走,在海口市内或者是海南其他县市逛逛。最喜欢的就是有时候排戏特累、找不到感觉的时候能够安安静静在自习室看看杂志。最常做的就是排话剧咯,大一后基本没怎么停过。12、以后,你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我现在大三了,有些对未来的惶恐和茫然,无法确定自己以后会去干嘛。但是我内心中理想的工作是成为一名能够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话剧导演或者是一个自由的编剧。(文/《阳光体育-新跃》记者:方糖)【注】《阳光体育?新跃》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为宗旨的一本广受师生喜爱的全国高校主流杂志。2014年该刊2-3期合刊集中采访报道了我院海棠剧社陈传威同学。
参加金刺猬大戏节同观众评委交流
与孙晓媛副书记一同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