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16:40—18:00,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海甸校区1-T101教室顺利举行。人文传播学院2018级、2019级班长、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参加此次讲座。
本次培训会由海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吴九君老师主持并讲解。吴老师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标准、精神疾病以及防止自杀三个部分。

首先,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判断他人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科学标准和罹患精神疾病的三条原则,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论证了心理委员掌握和运用相关心理知识的重要意义。
紧接着,老师介绍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这两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向同学们普及了这两种疾病的征兆、症状以及周围人正确的应对方法。
在普及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时,老师细致地向同学们梳理了与抑郁症病人的正确相处原则,包括不能过高苛求、淡化无名之火、谦让并且忍耐等10条。
其中,对于“淡化无名之火”,老师向心理委员们强调:与抑郁症患者沟通疏导的过程的确非常辛苦,因此应该正确理解患者的怒火, “抑郁症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善良的人,因为他们的委屈和烦恼都是向内部抒发的,发完火之后,他们反而会更加自责。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学会将无名之火淡化而不是‘正面接招’——学会让自己在舒服的状态下去帮助他人,这样才能将心理工作做得更好、更持久。”
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丈夫得了抑郁症》这部电影,希望同学们通过影片了解抑郁症患者及其周围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学习影片传达出来的一些科学治疗方法。

最后,老师就自杀这一话题向同学们讲授了自杀的原因、征兆、心理表现和应对之法。
在自杀死亡者中,约80%在行动中能以各种形式表露过自杀念头。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他人表现出来的呼救信号,当直觉意识到对方的话语有告别的意味时,一定要保持警惕,进行耐心安慰何陪护,而不是责骂,并建议对方尽快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救。
学习心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人,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很多困惑。对于“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终极命题,老师给出了心理学意义的答案——“首先是为了活着,其次是为了活得更好。”
“我们遇到的大多数挫折都是因为不能活得更好而形成的,因此当暂时不能活得更好的时候,就先退一步,先活着,万事都有退路,因为再大的困境都不至于以死谢罪。”老师动情地说道,“我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向自己承诺:今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要保证不以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老师再三强调了班委向全体同学宣传校园寻求心理咨询辅导途径的重要性。

此次培训会向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为主的学生群体普及了必要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对于班委展开后续学生工作、观察同学心理状态、疏导同学心理问题具有深刻意义。在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学校心理工作中心将矢志不渝,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