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墨客、名人大家,给后代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经典作品。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这么一部典籍,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古典文学的启蒙读物在民间广为流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文单元的二十多篇文章皆选自这部典籍,同时历年中高考所有涉及的经典文言篇章,也几乎都是出自这部典籍。它就是《古文观止》。作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被古今诸多文学名家所追捧的典籍,《古文观止》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
【沾溉国人 影响巨大】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私塾学堂使用的古文读本。《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当上演虞舜的《韶》乐之后,季札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认为已经观赏了最高水平的了(观止矣),其余的就不必再看了。编者以此“观止”来冠书名表示本书已将古文中的精华选尽了。这是一部无名的编者选定的名声极大的读本。选编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名不见经传,史料记载很少,可是《古文观止》却在编成三百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著名的萧统《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宗璞说自己真正反复阅读的书并不多,真正有时看看的是《古文观止》,因为担心混乱的语言环境会影响自己的笔墨,就隔些时间拿起《古文观止》念篇古文。巴金少年时背诵过《古文观止》,朱光潜、余光中、梁羽生、贾平凹都受到过《古文观止》的沾溉。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同志,出身理工科,精通英语,又擅长背诵《古文观止》。
【百家汇集 纵横交美】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优秀作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历代最优秀的古文家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可以明晰清爽地体会到其中的脉络;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主要体裁与各类题材。我们看到:先秦外交官的优雅而婉转的辞令如何完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又是如何唇枪舌剑捭阖天下释难解纷的;帝王求贤若渴,于是下诏,臣子满腹良策,于是上表;魏晋名士兰亭聚会了,王羲之把它记下来;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了,骆宾王大书檄文;关心政治的,诸论纷出,了解民情的,各传频作;朋友要走了,有赠序,从自然中归来,有游记;于是我们看到了苏轼为韩愈作的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于是我们看到杜牧用文字还原的阿房宫;还有考试的策论,自荐的求职书;还有梦想中的桃花源,酣醉后的醉翁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滕王阁中的书生意气……一切都在这个世界中呈现,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选篇精当 评注精妙】
按照编选者的初衷,这本《古文观止》主要是供八股取士的清代私塾学堂里的生童摹范学习的教材,其规模远远不及真德秀《文章正宗》、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同时代更有诸多的同类型普及性选本,而《古文观止》能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人们阅读、学习古文的经典选本,根本原因在于选文的经典、评注的精妙、规模的适中。本书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骈体。先秦选《左传》34篇,《国语》11篇,《战国策》14篇,兼及《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等若干篇;秦汉选《史记》14篇,兼及李斯、贾谊、晁错等若干篇;六朝选篇不多,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在其中;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兼及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元代未选;明代则选入宋濂、刘基、归有光、袁宏道等12人文章18篇;清以前的经典作家和篇章基本被囊括。难得的是编者又对选文作了精彩的评注,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攻略。有时从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评语:“通篇共用二十九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几句话就将这篇文章散中有骈的风致描述出来了。有时从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记·屈原列传》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嘘欷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这段文字又将作者与传记主人公心灵的共鸣之处一笔点透,道出其感人魅力所在。这一段段评语不仅有助读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丽优美流畅婉转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这种二重审美又使《古文观止》增添了不少魅力。从规模上看,《古文观止》选录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222篇,分为12卷,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文也都非长篇巨制,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较匀称,极宜普及和流行。
【经典要素 六点俱足】
有学者曾提出著名的“名著鉴定法”,认为人类社会公认的名著一般都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名著的阅读者最多。它们不是一两年内的畅销书,而是长销不衰的畅销书;其二,名著是通俗易懂的,不是引经据典、晦涩难懂的;其三,名著不会因时代的更替而落伍,不会因为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其四,名著隽永耐读,即使反复阅读,也难以穷尽其底蕴;其五,名著最有影响力,并且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其六,名著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回顾《古文观止》的经典“成长史”,从这六个方面来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古文观止》堪称一部流传久远、裨益当世、并将泽及后人的名著。
【名篇撮要】
1.《冯谖客孟尝君》 这是《古文观止》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贫困潦倒的冯谖自称“无能”、“无好”,却常常在廊檐下弹着长剑抱怨食无鱼、出无车、家中无人照顾,孟尝君在众人的不平声中满足了他的一切要求,等待奇迹的发生。果然,冯谖自告奋勇去为孟尝君去薛地收债,结果烧了债契空手而归,孟尝君大惑不解。宦海浮沉,失势的孟尝君黯然地回到封邑薛地时,百姓扶老携幼相迎于道的感人场面使孟尝君恍然明白冯谖用债契换来了什么。故事并未结束,在孟尝君的钦敬中,冯谖却深谋远虑地告诉他狡兔有三窟。冯谖奔走各国穿梭外交,不但使孟尝君复位,而且“立宗庙于薛”,永远地留下了退路。情节之曲折,辞令之巧妙,令人叹服。
2.《谏逐客书》 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这一篇则是李斯最出色的文章。秦王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离开咸阳的路上李斯上此书达秦王,秦王看后,派人急驰挽留,可见此书之强大说服力与强烈感染力。李斯针对秦国利益,抓住秦王心理,启发诱导与批评警告并施,言之有情与持之有故齐发,有如长江大河,千帆竞渡,满纸生气勃勃,势不可挡,这样的文章为先秦的纵横家们作了一个滞后但完美生动的注脚。
3.《过秦论(上)》 西汉才子政治家贾谊才二十多岁就写出了轰动一时千古传颂的这篇《过秦论》,此文论证分析秦王朝的过失错误为汉朝帝王提供借鉴,以“过秦”而“规汉”。贾谊精心经营,敛气蓄势,高屋建瓴,一路铺排,时而如小溪潺潺涓涓,时而有大潮波澜壮阔,千折百回,写尽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实力,陈涉之寒微,层层对比,步步为营,在文章最后逼出了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后戛然而止,将思索留给了汉文帝,也留给了我们。
4.《报任安书》 这封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诉尽了司马迁的委屈、耻辱、悲愤与哀叹,它表达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它道出了司马迁接受屈辱的宫刑以发愤作书的苦涩悲壮的心态。它波涌云连,纵横排宕,堪称一篇小《离骚》。全文铺排淋漓,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气势非凡。前人评价说:“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5.《前出师表》 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大诗人陆游也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如此的赞誉,并非溢美,这篇奏表是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后的半生奋斗经历的结晶,展卷捧读,诸葛丞相劳碌勤苦、呕心沥血之情状,声泪齐下,剀切陈辞之形象如在目前,全篇酣畅淋漓、痛切愤激的气势背后,总有一种深沉凝重的真情在流动。有人说《前出师表》“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而自为文章之胜。”
6.《滕王阁序》 这篇精美绝伦的美文几乎可以赎尽它之前所有靡丽骈文的罪孽。年轻的才子王勃路过洪州,无意中参加了滕王阁上的盛会,中国文学史上却因之留下了最美丽的篇章。其词采华茂绚丽,至今看来余霞满目;其音韵和谐铿锵,至今读来满口留香。无数美丽的景、物、人、情,在这里凝结成永恒的典故,无数的意境、意象从这里流出。这是才气灵秀所致的至美乐章,走近《滕王阁序》才能初品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味与魅力。
7.《祭十二郎文》 谈起韩愈,人们总会说其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冲飙激浪,瀚流不滞,其实韩文决非单纯一面,其抒情散文委曲、含蓄而有情味。生离死别,两世茫茫,这篇祭文正写此情。《古文观止》选编者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让我们一起品味祭文的最后几句:“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
8.《秋声赋》 自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中国文人眼中的秋就带上了悲的色彩。欧阳修写悲秋,自出机杼,从秋之声着手,异于他人,文中的秋,不仅仅是自然之秋季,也是人生之秋季,心绪之秋季,故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凉萧瑟弥漫其中。据载,此文成后,欧阳修曾亲手抄写数本,其钟爱之心可见一斑。
9.《前赤壁赋》 经受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苏轼被贬黄州,那里有著名的黄州赤壁,清风明月中,苏轼来了,洞箫如诉中,苏轼醉了,生命的有限与宇宙的永恒,赤壁昔日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与眼前滔滔无尽的东逝之水令苏轼彻悟了!人生是一个最美丽的谜!欢乐与忧郁、澄明与朦胧中,天亮了。文中有诗性的哲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文中有诗性的江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文中有诗性的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样的文章就是苏轼所谓的“行云流水”。
10.《报刘一丈书》 明代“后七子”之一的宗臣以一封复信活画出谄谀者的嘴脸,真正是毫发毕现,惟妙惟肖。宗臣以最朴实无华的白描手法,一笔一笔凸现出谄谀者由低声下气的求见到故作姿态的见面到出门之后的吹嘘这样一个丑剧,入木三分,字字见血,是描摹官场形迹的最出色的作品。
【金句辑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答苏武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同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