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定位:国家使命与海南担当的高度统一
海南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主动扛起自贸港建设中的民族工作担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抓手。2023年12月,在校党委统筹部署下,由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张继友同志牵头,依托学校二级实体科研机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并整合全校跨学科资源,成功获批“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两个机构以下简称“海大双平台”),成为海南自贸港首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省级-部委双认证平台。
“海大双平台”紧扣《国家民委关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体系”要求,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全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需求,服务自贸港建设全局的战略支撑,按“历史根基-现实实践-全球对话”三维逻辑,将南海文明研究、自贸港制度创新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机融合,开创了边疆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范式,这种复合型定位填补了我国南海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战略空白。
二、研究框架:学科交叉与战略需求的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考察海南及主持相关座谈会时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深耕海洋文明积淀,活化利用民俗文化遗产,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文化体系。”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在国家民委理论司和海南省民委指导下,“海大双平台”锚定文化强国战略,紧扣海南自贸港“向海图强”使命,凝练出三大核心研究方向:
(一)自贸港制度创新与共同体协同发展
基地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四大历史锚点——冼夫人跨族群治理范式(岭南百越文化整合)、苏东坡琼州教化实践(中原文化与海岛文明互动)、黄道婆棉纺技术革新(黎汉工艺融合与产业文明传播)、邱濬治国理政体系(本土治理智慧现代化转化)——为研究切口,系统研究海南岛从“民族迁徙走廊”到“自贸港共同体”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演进脉络,构建“制度型开放政策供给”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效能”的双向驱动模型,为“海南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建设提供海大方案。
(二)南海文献保护与主权文化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更路簿》是中国人民经略南海的实证,需加强研究,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历史依据。”海大双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海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整合历史学、海洋学、考古学、国际法学等跨学科力量,系统性推进国家级非遗“南海更路簿”的发掘、保护、研究与数字化整理等工作,揭示其作为“海上丝路活态档案”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传承耕海文化中的双重价值。
(三)跨文明比较与中华文明根性特质研究
通过深入比较“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根性逻辑与文明品质,海大双平台聚焦全球文明类型、海洋贸易网络、和平发展理念三个维度,提炼中华文明经略南海的“和合共生”理念并论证其在环南海文明圈中的历史呈现,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理论支撑与海南案例。
三、学科赋能:基地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支撑
基地建设深度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推动学科交叉渗透,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重要指示,落实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分别在《“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强化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协同攻关”,“建立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攻关团队”的具体要求,以学科体系重构为抓手,聚焦三大研究方向,推动有组织科研创新:
1.学科体系重构:通过引进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高端人才建立跨学科融合创新机制,同步升级通识课程体系,开发“三交史”“东坡与海南”“南海文明与地中海文明比较”等特色课程模块,构建起服务自贸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
2.协同创新机制:组建学科交叉团队,设立“学科资源共享池”,实现文献数据互通、联合攻关。打造“环南海数字人文实验室”。
3.有组织科研实践: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基地建设一年来,获批纵向课题近10项,科研经费突破500万元,涵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海南省“马工程”专项4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等。出版专著7部,提交咨政报告获中央及省级主要领导批示5篇。基地首席专家阎根齐教授除1项在研国社科重大项目外,所编著《南海更路簿整理与研究全集》,入选《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全集”共计28卷本,480万字,包含4200余幅珍贵照片,是海南省唯一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出版的项目。
4.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
海大双平台立足自贸港开放优势,构建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协同机制,打造多维对话平台与校地协同创新网络,双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发展实践。除科研实绩外,基地建设一年来取得的成效还有:
(1)高端会议:成功举办“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学学会2024高层论坛”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南海渔民“更路簿”研究主题工作坊2次;
(2)山海联动:开展新疆鄯善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建立“西域-南海”协作机制;
(3)调研网络:完成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所高校基地调研;
(4)文化传播:举办16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堂”,邀请韩少功、黄德宽等人文名家莅校讲学;
(5)实践基地:在海南东方市、五指山市等民族村寨建立5个铸牢教育实践研究基地。
四、建设规划:构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型智库体系
1.建好一个馆:配合学校筹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
2.办好一个会:筹备“交融与共生:南海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研讨会;
3.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深度整合全校相关学科,进行有组织的科研(依托人文学院社科中心,酌情引进高水平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学者)
4.设立一批专项课题,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与资政报告;
5.搭建一个环南海数字人文实验室;
6.在全省布局一批铸牢调研实践基地,将铸牢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与村寨。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贾冬阳副教授 12252436@qq.com

欢迎扫码关注“道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