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教授莅临我院“南溟人文讲坛”第32讲,以“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为题开讲。省内高校、社会人士及我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讲座由我院乔焕江教授主持。

朱国华教授基于哲学和文学的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这一主题,揭示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实验的可能性和独异性。首先,朱教授回顾了“思想实验”的起源。尽管“思想实验”一词在1811年才被正式提出,但其核心原则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萌芽。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便是早期思想实验的典型代表。朱教授指出,思想实验通过构建“反事实”的情境,帮助我们在想象中探索现实世界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其次,朱教授详细分析了思想实验的三个核心特点:反事实性、变异性和直觉性。文学作品通过虚构的叙事,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情境,帮助读者在想象中探索各种可能性。例如,经典的电车难题、无知之幕和忒修斯之船等思想实验,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

朱教授还进一步探讨了小说作为思想实验的运作方式。他指出,叙事中的视角变换可以视同于思想实验中的变量操纵。最后,朱教授强调,文学作品作为思想实验的意义在于其开放性。经典作品如《俄狄浦斯王》和《红楼梦》等,通过无数的读者评论和解读,构成了它们的思想实验史。文学所启示的真理并非抽象的公理和教条,而是指向日常实践的、融感性与理性于一炉的新的生活智慧。文学作品通过思想实验的功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推动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讲座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与朱教授进行了充分交流和学术探讨。
朱国华教授简介
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9)。曾任中文系系主任(2016-2020)。现任《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兼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执行副主任,兼职还有: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AHCI刊物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国际编委、国际交流学术联盟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18-2022)。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与文学社会学领域。迄今在国内外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多种印刷物,包括专著、论文集、译著和散文集。多篇论文、论著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其中,专著《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获上海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的二等奖,著作《权力的文化逻辑》获上海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的一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多次获得各类级别的课题资助,其中主持的《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文:张璐瑶 图:万子俊、李宁 审核:陈红旗 终审:杨元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