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
2025.09.16
162025.09
海南大学第五届“十佳好老师” | 乔焕江:以信仰铸师魂,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路人”
该同志2001年以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获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海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获海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所负责导师团队获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
-
2025.09.16
162025.09
112万阅读量!“学习强国”总平台在首页显要位置推送重点文章《丘濬与南海文明实学底色》
2025年9月11日,“学习强国”总平台在首页显要位置推送《丘濬与南海文明实学底色》一文。作者彭卫民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海南省中特理论中心特约研究员
-
-
2025.09.16
162025.09
海南大学本科生院成立
本站讯(记者 王一钦 廖丹丹)9月15日上午,海南大学本科生院成立大会在社科楼二楼报告厅召开。校党委书记李湖,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骆清铭共同为本科生院揭牌并讲话。
-
-
2025.09.12
122025.09
【今日海南】彭卫民:丘濬与南海文明实学底色
作为中华文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中国海域自古就有“向海图强”的务实底色。苏轼“风开南溟”,在儒学经典与诗文创作上为海南留下开创之功,随着明代汉、黎、回、苗等诸民族交流融合,以及科举教育的大力发展,以丘濬、海瑞、唐胄、王弘诲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遥从海外数中原”,将南溟的精气神带入中原,反哺中华文明,加速了边疆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
-
2025.09.10
102025.09
人文学院举行庆祝全国第41个教师节暨新学期教职工大会
九月的海南,椰风海韵、日暖风轻。9月9日下午,人文学院在社科楼B719会议室举行庆祝全国第41个教师节暨新学期教职工大会,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参加大会,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杨元广主持。谭新红院长在大会上讲话,他首先代表学院领导班子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对大家一年来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当前学院上下一心,紧紧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全面落实学校“三大改革”七大任务,...
-
-
2025.09.10
102025.09
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贺勇到我院慰问教师代表
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贺勇到人文学院慰问教师代表张先清、程志敏、乔焕江、张硕果等4位老师,学院院长谭新红、书记杨元广陪同。贺勇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老师和广大教职工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节日的祝福。他指出,广大教职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学校这几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希望大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
-
2025.09.05
052025.09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人文学院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引导广大师生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2025年9月2日下午,人文学院在社科楼B621举行座谈会。会议伊始,全体与会人员集体参观了抗日战争网上VR展馆,并观看了纪录片《胜利》片段,通过回顾烽火岁月,真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壮烈历史,引发与会人员强烈共鸣。党员代表和教师代表依次从个人感受、历史记忆、专业视角、时代责任等方面进行发言,...
-
-
2025.08.20
202025.08
【文献】彭卫民教授在《文献》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越南汉喃研究院藏《胡尚书家礼》《寿梅家礼》《文公家礼存真》等文献援引包括明万历建阳书坊托名本《文公家礼》在内的不少中国稀见甚至亡佚的礼书。这些礼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传播,不仅建构了“威仪共秉姬家礼,学问同尊孔氏书”的礼仪文明共同体,铺陈东亚汉文化交流独有的“书籍之路”,更从“异域之眼”的视角为阐释中华礼仪文明在东亚的践行贡献典籍智慧。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闽书林自新斋余明吾刻《重刻申阁老校正朱文公家礼正衡》这部托名礼书在朝鲜、日本与越南的传衍,反映了明代家礼学在“东亚化”过程中的普遍性认同与差异化表达。
-
-
2025.08.20
202025.08
和溪教授新书《大宋梦华录——宋代人的生活美学》列入海南党委中心组学习推荐书目
为落实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工作的有关要求,推动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日前印发通知,推出2025年第二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推荐书目。以下10种图书列入推荐书目:
-
-
2025.08.10
102025.08
程志敏教授新著《自然、权利与正义》
本书从“自然”“权利”和“正义”这三个基本概念入手,回归古典视野,详细辨析其含义的古今之变,揭示了现代政法思想中的“权利”和“正义”如何在现代嬗变中逐渐偏离了古典自然法,并表明了,它们来自理论构造和逻辑推演,因而并不足以支撑我们的现实生活。